行业资讯 -凯发k8网页登录
发布日期:2019-08-22 浏览次数:553
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发布了我国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以下简称“营养标签2011”),用于指导和规范营养标签标示,该标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至今已经6年有余。
今年7月中旬,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合理膳食行动发布会上,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介绍,第二版营养标签标准的修订工作正在进行中。
6年来,“营养标签2011”实施效果如何,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新标准又将有哪些重要改动?
近日,记者采访了修订工作组主要成员、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韩军花博士。
从“1 4”到“1 8”, 强制标示兼顾消费者与企业需求
“营养标签2011”要求预包装食品生产企业在营养标签上标示包括能量(“1”)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4种(“4”)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这为消费者了解该食品的宏观营养素含量提供了便利。
杨月欣在发布会上说,在6年多的实践中,“营养标签2011”在满足消费者知情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年我们做过很多次调查,消费者在购买食物的时候,看标签的人越来越多了,从标签上获得营养知识的人也越来越多,成了一种常识”。
然而,韩军花介绍,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消费者对健康与食物营养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了解更多有关加工食品的营养信息成为更加广泛的诉求。
尤其近年来,有关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添加糖等的营养知识科普程度不断加深,营养标签中关于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笼统标示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诉求。
于是,修订版本在延续之前的“1 4”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饱和脂肪、糖、维生素a和钙等营养素的强制标示。
为什么是这4种营养素?
韩军花解释,对于消费者来说,营养标签的主要意义在于满足知情权,然而对于加工食品产业来说,营养标签其实发挥着更重要的意义,即对产业的引导作用。
“强制企业标示了某种营养素,而这个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明确的,那么生产企业就会去考虑强化对健康有好处而实际摄入不足的营养素,增加产品的健康属性,让产品具有更多的‘健康加分’;
对健康不利或者已经摄入超标的营养素,企业自然也会去考虑如何降低其在产品中的含量,同样也是为了优化产品的健康属性。
这样的‘一升一降’,会加速加工食品健康化的推进。
”
韩军花介绍,首先,这4种营养素都是定义明确并且有比较成熟的检验方法的,因此不存在概念混淆或者检测标准不一等问题。
其次,随着社会发展,目前我国居民饱和脂肪与糖的摄入量在增加,由于其摄入过多会有一定健康危害,营养界一直在宣传减少其摄入,因此需要及时强制标示,给消费者适当的“警示”。
维生素a和钙则正好相反。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维生素a与钙的摄入量长期偏低,96.9%的人群膳食钙摄入量低于平均需要量(ear),77.0%的人群膳食维生素a摄入量低于ear,且维生素a的膳食来源比较有限,强制标示后,如果能促进企业以强化的形式在加工食品中予以补充,将极大改善我国居民维生素a缺乏的现状。
那么,为什么没有要求标示引起消费者强烈关注的反式脂肪酸,其他营养素例如维生素d、铁、锌等为何不要求强制标示?
韩军花解释,“查阅我国居民的膳食调查会发现,因为中国传统的饮食模式,我国居民消费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总量与频率均远低于发达国家,风险评估结果是反式脂肪酸的总摄入量其实并不高,也没有超标,因此目前其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影响较小”。
至于更多营养素的强制标示,“我们也很愿意推进更多营养素的标示,但是每一种物质的标示,背后都需要完整、稳定、准确的分离与检测技术的支持,且更多项目的检测无疑会提升生产成本。
就目前产业的实际情况而言,从‘1 4’到‘1 8’是比较合理、平衡的方案。
可以预测的是,随着技术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营养标签标示肯定还将不断完善,为健康中国提供更多支持”。
从10克到200毫升,“份”的使用将根据食品种类而定
“营养标签2011”规定,预包装食品中能量和营养成分的含量应以每100 克(g)和(或)每100 毫升(ml)和(或)每份食品可食部中的具体数值来标示。
当用份标示时,应标明每份食品的量。
份的大小可根据食品的特点或推荐量规定。
实际使用中,不少消费者提出了对“份”的疑惑。
例如,很多时候,加工食品是以100克或100毫升为单位进行标示,但也有不少企业采用“自定义标准”将“每份”定义为25克、30克、40克或者250毫升等。
这让消费者在计算每份营养素含量和总摄入量时由于没有关注到“份”的单位而产生错误。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有一次我看到一款乳饮料标注的蛋白质含量是2.6克,本能地以为是以100毫升为单位进行标注的,仔细一看,原来它定义的‘每份’是250毫升,也就是每百毫升里只含有大约1克的蛋白质。
”韩军花说,对此,修订版的营养标签通则明确了对不同种类产品的“份”的定义,即当用“份”标示时,应以附录e推荐的相应类别食品参考份为计量单位,标明每份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含量。
而附录e则清晰显示了10克、20克、25克、30克、50克、60克、100克、200毫升为计量单位的不同食品种类。
标准同时提出,企业在制定“份”的标准时,允许在参考“份”的50%—150%内浮动。
对于这一标示,韩军花介绍,主要是参考膳食指南和消费者日常使用习惯,根据不同食品不同的每日摄入量和摄入总量制定的,同时方便企业、消费者接受和习惯,还给予了较大的浮动区间。
“因为有由于计量单位不同而产生误解的问题,所以有消费者提出,为什么不直接统一计量单位,比如都以100克或者100毫升来进行计量。
这样每种营养素的多少会更加直观。
但要考虑到,比如酱油,一个人或者一家人每天的摄入量不会超过两位数,以100毫升为单位反而不方便计算;
分成小包装的坚果也是一样,虽然一个人也能吃下100克,但从饮食均衡的角度考虑,我们还是提倡每日食用‘一份’,即一小包即可,这样的话按‘份’标注会让消费者更直观地看到吃一包摄入了多少营养素,占推荐量的多少。
”韩军花说。
当然,每种标注方法都有其利弊,对此韩军花也提醒企业和消费者,在关注营养成分的同时不要忘了关注营养标签的计量单位,“毕竟摄入量与健康也有直接关系,不能说某个营养素‘好’就大量摄入,‘不好’就一点也不吃。
饮食均衡是健康的基础,也是营养标示的重要意义”。
“健康选择”或“聪明选择”,提倡业界更多使用“正面标识”
韩军花介绍,新的标准规定了粮谷类制品、豆类制品等10类预包装食品使用“健康选择”(或“聪明选择”)标识的技术要求及相应标识图形。
“营养标签中繁多的信息会让一部分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消费者产生困惑,为了方便他们,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出了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体系,也就是fop(front-of-package)”。
韩军花说,例如美国心脏病协会于1987年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图标表明食物具有对心脏有益的特性,对消费者起到良好指导作用。
此后,用于食品标签的fop体系和图标的使用大幅度增加,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学术团体或非营利性健康组织积极行动起来,研究和建立了评价食物营养和引导健康选择的方法。
目前,美国、英国、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拿大、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政府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等都建立起fop体系。
据了解,我国的营养科学专业组织——中国营养学会于2017年也推出了《预包装食品“健康选择”标识使用规范》,被誉为“中国的fop”。
该规范可以方便消费者比较容易地识别同类食品中的低油、低盐、低糖产品,通过查看在食品包装“正面标识”的“健康选择”图标,快速在众多产品中挑选出相对更健康的包装食品。
“此次标准修订我们试图将‘正面标识’纳入营养标签修订,一旦通过审定,‘正面标识’将以国标的形式呈现给消费者和企业,将极大促进‘正面标识’的推广应用,方便消费者选择,也让企业有更多生产符合fop规定的健康食品的动力。
”韩军花说。
韩军花介绍,新标准还对可选择标识成分、部分营养素修约间隔、0界值、允许误差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力求运用最新科学数据与证据,在兼顾消费者需求、监管与检验能力、企业执行力的前提下,尽可能解决“营养标签2011”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健康中国“三减”要求,并与相关标准做好衔接。
“1 8”的强制标示营养素数量也让我国的营养标签标注水平在国际上有了显著提升,参考美国、加拿大等国更加全面的营养素标示,未来营养标签标示的不断完善也是可以预见的。
在 营养标签的管理与助力下,食品企业应当承担更多的健康责任,通过深度科研与技术提升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营养标签“更好看”的食品。
部分fop标志